一、基本情况
李小龙,男,博士,副教授
二、研究领域
金融中介、信用制度、金融经济学;信息经济学、博弈论和动态最优化
三、学习工作经历
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学士
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经济学硕士
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博士
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流动站 出站博士后
新澳门新葡萄娱乐 教师
四、主要讲授课程
本科:金融学、互联网经济学
研究生:货币理论与政策、高级宏观经济学、高级微观经济学
五、学术成果
谭静、余静文、李小龙,“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及其原因研究——来自2012年北京、上海、广州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经验证据”,《中国农村观察》,2017.1
李小龙、谭静、徐升艳,“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:竞争和配额的折衷”,《经济研究》,2014.2
Li, Xiaolong, Jingwen Yu, and Hongfei Zhu, 2013,“Why is China’s employment elasticity so low? A wage bill decomposition view”,The Empirical Economics Letters, Vol. 12(8), 869-877.
Xu, Shengyan, Hongfei Zhu, and Xiaolong Li, 2013,“Who Had to Leave Their Children Behind? Evidence from a Migrant Survey in Shanghai”,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, Vol. 54 (1), 39-50.
余静文、李小龙,“短期融资券与企业储蓄——融资约束诱发预防性储蓄的视角”,《财经研究》,2012.12
李小龙、余宇新,“地方政府投资、信贷扩张与通胀关系的实证研究”,《商业时代》,2012.5
李小龙,“上瘾经济学述评:短视、理性与行为经济学”,《世界经济情况》,2011.6
李小龙,“中美汇率-外汇储备博弈:非合作与合作的解释”,《世界经济情况》,2011.6
李小龙,“土地产权制度、内生交易成本与城乡二元结构的消除”,载加藤弘之、吴柏均(主编),《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》,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
李小龙、吴柏均,“转型期中国城市职工下岗的非合作博弈分析”,《华东理工大学学报(社科版)》,2006.3
李小龙,“第7章 理性预期”,载石良平(著),《中级宏观经济学》,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,2004
李小龙,“第9章 名义刚性与真实刚性”,载石良平(著),《中级宏观经济学》,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,2004
五、联系方式
通讯地址:杭州学源街18号新澳门新葡萄娱乐3号楼401室(310018)
电子邮箱:lixiaolong@zufe.edu.cn